想必有不少朋友都在期待无人汽车的早日到来。毕竟,考驾照真是一段非常艰难痛苦的经历。虽然近年来无人驾驶骑车的新闻铺天盖地,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也出现了许多无人车成功试驾的新闻,但是,对于无人驾驶汽车,我们还需要多一些耐心。
据《福布斯》网站报道,在周五的全国州长协会会议上,谷歌旗下无人驾驶汽车公司Waymo的首席执行官约翰•克拉富西克(John Krafcik)在炉边谈话上告诉与会者,自动驾驶车辆普及的“时间周期将比你们想象的要长”。
克拉富西克在与内华达州州长布莱恩•桑多瓦尔(Brian Sandoval)的谈话中强调了开发自动驾驶系统的安全需要,同时也调降了围绕这项技术的炒作所引起的一些期望。
克拉富西克赞扬了业界近几十年来在安全方面取得的进展,包括在每辆新车中安装8到10个安全气囊,以及采用一系列的主动安全和驾驶辅助技术,如自动紧急制动和稳定性控制。他还提出了一些思考:为什么在过去的几年里,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增多,我们在道路安全上似乎倒退了。
克拉富西克说:“目前道路上还没有自动驾驶系统。你今天能够买到的可上路行驶的系统都是驾驶辅助系统,这意味着司机对车辆负有完全的责任,我认为在这一点上有太多的困惑。”
科拉菲克所指的是,消费者高估了目前市场上的驾驶辅助系统的能力,尤其是特斯拉的AutoPilot系统,因而引发了一些问题。在美国,至少已经发生了两起与误用AutoPilot有关的致命事故,另外还有多起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的交通事故与该系统有关。然而,虽然由于首席执行官伊隆•马斯克(Elon Musk)对AutoPilot不遗余力的推广,大家的注意力大部分都集中在特斯拉身上,但并不只是特斯拉存在该问题。来自沃尔沃、奔驰、宝马等汽车制造商的系统也有类似的局限性。
到目前为止,通用汽车公司是唯一一家销售驾驶系统的制造商。其系统名为Cadillac Super Cruise,支持主动监控司机,配有摄像头来帮助确保驾驶者保持专注和双眼注视着路面情况。通用汽车的系统也使用高清地图来进行地理隔离,以限制系统在分车道的高速公路上的使用。
克拉富西克补充说,“我们人类已经习惯使用一些半自动化技术,我不喜欢半自动化这个词,因为它其实只是驾驶辅助技术。我们仍然需要完全保持警惕,在路上驾驶期间每分每秒都需要保持对车辆的掌控。”
无人驾驶网约车服务
Waymo的目标是用不需要任何人工干预的系统来取代这种技术。几年前,该公司曾一度认为那样的系统还算不上可行的解决方案。Waymo计划今年晚些时候在菲尼克斯推出其无人驾驶网约车服务,随着该技术不断成熟,并被证明是安全可靠的,该服务也将会逐步拓展到其它的城市地区。
Waymo旗下的克莱斯勒Pacifica混合动力车队目前每天的行驶里程已达2.5万英里,自2009年项目启动以来,已在25个城市累计行驶超过800万英里。Waymo现在有超过2万个不同的场景测试,这些测试经常在模拟环境和测试跑道上进行评估,其系统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进行调整。该公司的系统已经完成了超过50亿英里的模拟里程。
尽管测试里程在快速累积,克拉富西克警告州长们不要完全停止他们的基础设施投资。在回答有关是否需要新建停车场设施的问题时,他回答说,个人拥有的人类驾驶车辆以及来自Waymo和其他公司的共享自动驾驶车辆将会共存很长一段时间。他建议或许可以放慢一些大型停车设施的建设速度,但在时间表上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说明。
鉴于Waymo计划在2018年底推出它的商用服务,通用汽车将在2019年跟进,再加上包括Zoox、戴姆勒(Daimler)和Voyage在内的其他公司也将在未来2-3年推出同类服务,未来道路上将会出现共享自动驾驶汽车。然而,这些服务将仅限于那些被证明可以有效运营的、网约车有市场的地方,尽管一些投资者和开发商做出了乐观的预测。在本世纪20年代后期之前,全球无人驾驶汽车的普及程度不太可能会达到数百万辆的水平。
对于桑多瓦尔提出的个人何时可以购买采用Waymo技术的汽车的问题,克拉夫西克同样没有表态。尽管Waymo和菲亚特克莱斯勒(Fiat Chrysler)正在讨论将这种虚拟驾驶系统用在零售车辆上,但克拉夫西克表示,这还需要一段时间。他们目前的关注焦点是网约车服务、卡车运输和物流以及与交通部门的合作。为私有车辆提供自动驾驶系统是时间表上排在最后的一个事项。
克拉富西克是这一领域最聪明的高管之一,他坦言过渡到无人驾驶汽车并不容易。“我想,人们也认识到,在我们更广泛地推广这项技术的过程中,不免会遇到一些前进障碍。”
“我的意思是,推广这种车辆的过程不会一帆风顺,未来Waymo的服务和其他玩家提供的其他服务不免会出现一些事故。”
任何期望着一夜之间从美国逾2.7亿辆登记在册的私有汽车,过渡到人人都乘坐共享自动驾驶汽车的人,都应该牢记克拉富西克的这番话。
99VR视界小编有话说:虽然Waymo CEO的这番话是针对美国市场进行的分析,但其实在我们国内也同样适用。虽然百度等科技巨头也纷纷致力于无人车项目的研究,但要想在国内实现无人车普及,依然是任重而道远。
来源: 网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