蚁视覃政:我们想做一款消费者能够接受的AR眼镜

2018-05-30 01:41:38来源:87870


国内的老牌VR头显厂商蚁视的MR眼镜上线海外众筹平台KickStarter之后,用了8小时就完成原定的5万美元目标众筹额,在VR/AR行业已经进入一个相对平稳时期的当下,这个速度可以说已经是相当惊人。在众筹金额达到15万美元,蚁视第一次公布了MIX的延展目标,将增加AR、VR两用功能。

无我VR 聚合新闻

蚁视MIX AR眼镜

又过去将近两个星期之后,从蚁视MIX的众筹页面上可以看到:截止到北京时间今天中午12点,项目的支持者总共有258名,众筹到的总金额为17.5万美元。相比于8小时完成100%目标额的激动人心,13天“仅仅”完成350%目标额看起来似乎没有那么亮眼,更何况这是一家2015年底估值就已经达到8.3亿、产品第一次众筹就完成26万美元的明星公司。

但在稍早的时候87870接受蚁视公司的邀请,前往体验这款即将众筹的产品时,他们内部对这样的情况早就已经有所预计。就像87君在此前的体验报告中提到的那样,这款产品目前还只是工程样机,此次众筹的也只是一款开发者版本的产品。所以蚁视从一开始就选择只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众筹,也是考虑到国内外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之下,真正有兴趣和需要的受众(开发者和部分极客)很早就会关注并选择是否支持这款产品。

不论是VR创业公司还是Facebook、HTC这样的巨头都在如履薄冰的一年,蚁视为何放手一搏推出一款这样的产品?87870采访了蚁视创始人兼CEO覃政,后者谈了谈研发这款产品的心路历程,以及未来一两年对于这款产品的规划。

无我VR 聚合新闻

蚁视创始人兼CEO覃政

丨蚁视MIX:双通道混合光学方案,机身重130g视场角96°

上一篇文章中,87君详细介绍了蚁视MIX的功能特点和产品体验,这里我们简单进行一下回顾。

在《从VR到AR,蚁视MIX会是下一张王牌吗?》这篇文章中,87君对这款产品的定义是:蚁视MIX是一部需要与PC平台连接、与“移动性”关系不大的AR设备;由于设备本身的定位是“显示装置”,且配备了和主流VR套件功能相近的体感控制器,因此理论上大多数PC平台的VR内容(主要就是SteamVR上面的那些游戏和应用)都可以用蚁视MIX体验。

而根据当时蚁视工作人员的介绍,SteamVR上MIX可直接启动体验的内容已经有一百三十多款。

无我VR 聚合新闻

主流AR头显视野范围对比

从性能参数上来说,蚁视MIX最大的两个特点:就是轻薄和大视野。

根据官方的数据,蚁视MIX的机身仅为130g,体积和一个登山用的护目镜差不多,要小过目前市面上所有主流的VR和AR头显。除了轻薄之外,MIX的另一个特点是视场角非常大。主流AR头显的视场角一般在50°到65°之间,像Hololens的FOV甚至不到40°。而蚁视MIX的视场角可以达到96°,甚至超过了以视场角巨大著称的AR头显Meta 2,后者的FOV可以达到90°。

无我VR 聚合新闻

大FOV的优势

对于熟悉VR/AR行业的朋友来说,是否轻薄和视场角的大小对一个头戴显示设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前者影响用户的佩戴体验,几乎可以决定用户能够多长时间连续佩戴一个头显;而后者决定了一个头显的沉浸式体验效果,只有足够大的FOV才能让用户完全沉浸在虚拟世界当中。

覃政告诉87870,MIX能够拥有这两大优点,这一切都源于蚁视自主研发的双通道混合光学方案(Dual-Channel Mixed Optics)。

如下图所示,该方案是一种多层复合结构的光学系统,由很多层不同的材料和叠层组成,其中还包括不同类型的偏振滤光器。其中最关键的组件为双通道透镜(组),它使得具有不同偏振特性的虚拟光线和真实光线可以通过不同的光学通道进入人眼实现混合。这两个光学通道具有不同的焦距:外部光通道的焦距为无穷大,可以使得外部光线毫无弯曲地通过;内部光通道的焦距非常短,可以弯曲内部光,使得它看起来像是从3米之外发出的一样。这样的机制,使得人眼能同时看清内部光和外部光,从而实现增强现实的混合显示效果。

无我VR 聚合新闻

蚁视自主研发的双通道混合光学方案

这项技术看起来与Meta使用的离轴光学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所差异。二者有相同的优点,比如FOV都比较大;但二者也有一定的差异,对于电子光信号的处理,MIX是通过多层复合结构的光学系统对光进行处理打入人眼,而Meta是直接在一个玻璃面罩上反射进入人眼。这也决定了后者需要更大体积的玻璃面罩来制造更大的视场角,而使用双层透镜的蚁视MIX则可以将体积做的相对较小。

事实上,目前处于原型工程机阶段的蚁视MIX还称不上是一个多么完善的产品。交互方案除了蚁视自研inside-out位置追踪技术,大多还使用的是第三方的配件(比如NOLO的定位设备和手柄,比如uSens的手势识别配件),工程机的工业设计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是凭借其自主研发的光学方案,MIX的确解决了很多AR硬件的痛点问题,也让人期待起这个产品的未来。

丨从VR转战AR,光学和交互是一切的基础

体验介绍完产品,87君来到了覃政的办公室,后者也和我们谈了谈为什么要做这款产品,以及蚁视MIX的发展历程。

蚁视是国内最早开始做VR头显的创业公司之一,期间经历过辉煌的时期,也遇上了发展的瓶颈。覃政介绍,蚁视是从去年4月份开始考虑做这个产品。在他看来,目前VR领域没有太多可以创新的空间:“没有创新就没有小公司的生存空间了,没有创新的话就要跟大厂拼规模、拼毛利,而这不是创业公司能做的,所以我们战略性的转移了。而且大厂的这个做法,也不一定能成。Oculus GO又回到了第一代Oculus的水平,通过减法牺牲体验来迎合消费者对于价格的要求不一定可取。”

无我VR 聚合新闻

覃政认为,对于创业公司来说最核心的还是要找到小公司持续往下去做的关键点。很快机会来了,随着苹果ARKit的发布,AR迅速火热起来,但消费级AR产品目前只有手机AR,消费级AR头显还是一片空白。也就意味着里面有市场的机会。

“很快我们就决定转换一个战场,确定了开始进入AR领域。这里面有价值的两个方向,光学和交互。其中光学可创新的余地很大,当下的AR光学方案,要不就是体积很小,FOV也很小,要不就是视场角很大,但是体积也巨大。市场非常需要一个可靠的光学方案解决这个问题。”

蚁视从去年4月份的时候开始立项,他们提出来一个假设来解决这个光学难题:是否可以在距离人眼最近的镜片上,同时进行内外光线的技术处理,在去年7、8月份的时候他们做出了一个样机。而真正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是在今年1月份,解决了体积小型化的问题,生产出了第一个具有实用价值的样机,并在今年1月带到CES上并取得了不错的反响。

随后3月份的GDC上,他们对产品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进,提高了40%的外界亮度,在现场也获得了更多的认可。覃政表示,他们最近又有一个新的方案,有机会把外界自然光的亮度进一步提升30%左右。

除了自然光的亮度问题,过去的几次参展也让他们获得了一些来自行业专家的建议。比如此前Oculus的创始人Palmer Luckey就曾建议他们在产品上使用更多的金属材料,提升产品的外观,当然前提是要不改变产品本身的重量。

经过一段时间的打磨,覃政认为最终要通过一次众筹活动,让全球开发者知道这个产品的存在,也为他们接下来打入消费市场做好准备。

丨加速AR走进消费市场

根据覃政的计划,这批KS众筹的产品将在今年12月份发货,并在明年或者后年推出消费级产品。

目前的产品还是需要连接PC,但是之后蚁视计划把MIX打通更多的计算平台,尤其是手机平台。覃政表示,由于AR不需要渲染背景,需要的计算量其实比VR更小,即使手机的处理器也很容易实现。而之所以没有做一体机,主要是因为没有现成的生态,而蚁视想要做的,是一款可以直接进入消费市场的AR眼镜。

无我VR 聚合新闻

除了更加轻薄以及有更好的FOV,蚁视MIX另一个底气在于成本。目前阻挡AR头显进入消费端的另一个拦路虎,就是产品的价格。Meta的售价为1500美金,Hololens更是要3000美金。蚁视MIX目前的众筹价格为499美金,覃政表示消费级产品的价格会增加150美金左右,达到650-700美金,而这已经是一个消费者可以接受的价格范围。

此外,AR显示行业普遍遇到的量产难题覃政也不太担心。“我们在北京附近找一个小的生产线,自己进行管理。只需要一二十个人的规模,一个月可以组装一两千套套产品。”而如果产品可以规模化,蚁视MIX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目前MIX使用的是一个2.1寸的CLPL屏幕,但实际上边缘的一部分像素并没有用到。而如果可以拿到定制化的屏幕,尺寸可以在现在的基础上小很多。目前还不清楚供应商需要多少的量才能答应进行定制。”

当然,蚁视也面临着一定的困难。比如缺少原生的AR内容,而可以玩SteamVR游戏虽然是一个很大的亮点,但用户对于“在一个AR头显上玩VR游戏”这个概念是否买单,毕竟其价格相比VR头显并不便宜;此外,他们也面临着一些来自大厂的竞争,比如联想的Mirage AR也将开放给星战AR以外的AR内容,而这款产品的价格仅为1999元(199美金),苹果也预计在未来的2-3年内推出AR头显,而后者不仅拥有强大的生态体系,品牌号召力也不是创业公司所能企及。

但是就像Oculus的DK1烧起了消费级VR市场的第一把火,在蚁视MIX的原型机上,我们也可以看到AR头显产品走进消费市场的可能性。在整个AR行业都是以B端为主的大环境下,抱着不成先驱也要成为先烈的心态,蚁视迈出了自己打入消费市场的一步,而这至少应该值得我们的一句喝彩。

新闻媒体更多>>
  • VR网
  • Yivian
  • 青亭网
  • 麦逗VR
  • VR陀螺
  • 魔多V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