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遗憾,要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讲一件沉重的事:家庭暴力。
家庭暴力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在世界各国,家庭中虐待妻子的现象都十分常见。据世界银行调查统计,20世纪全世界有25%-50%的妇女都曾受到过与其关系密切者的身体虐待。
家庭暴力是一种社会和生物因素共同作用的现象,而暴力本身更趋向生物性,因为它毕竟是一种野蛮的行为。自人类组成家庭以来,就伴随家庭暴力的发生。尽管引起暴力的因素很多,但心理和生理因素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比如男性的生理因素导致的性暴力。
我国自2016年3月1日起开始实施反家庭暴力法,各项配套措施也在陆续出台。尽管有了法律制度保障,但一些家庭暴力依然“隐秘”且“顽固”地存在于我们身边。
VR网(微信公众号:VR平台)了解到,正值反家暴法实施两年之际,有专家呼吁让施暴者(尤其是男性)真正参与到反家暴行动中来,才能进一步有效减少家庭暴力的发生。
根源减少家庭暴力产生
无独有偶,为了抵制并帮助被家暴的女性,来自巴塞罗那大学和August Pii 生物医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套虚拟现实系统, 使参与者能够从受害者的角度亲身体验暴力情况。这项发表在《科学报告》上的研究表明, 这些暴力的人缺乏情感认知, 而虚拟体验则能提高参与者对情绪的感知。
对他人的暴力行为与缺乏同情心有关,也与施虐者难以站在受害者的处境上换位思考有关。尽管有研究证明,有暴力倾向的人在识别恐惧或愤怒等情绪方面存在困难, 但是由于研究所使用的方法决定了这些研究存在着同理心或伦理问题的差异。
这项研究报告为研究暴力人群的同理心和攻击性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因为它允许参与者从受害者的角度对暴力事件进行虚拟实验。这项研究基于VR技术的沉浸式体验,参与者会得到一个虚拟的身体来代替他们。
"尽管虚拟身体的与参与者截然不同, 但即便如此, 这个人也会产生拥有虚拟身体的强烈的主观幻觉。这些错觉将通过改变认知、态度和行为对参与者进行影响。”ICREA研究小组的协调员Mavi Sanchez Vives说。
VR能够影响感知和同情心
这项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寻家庭暴力行为的机制。研究人员分析了VR体验对施虐者和对照组的情感认知的影响,以确定这种体验是否会改变他们的感知和同情心。
实验开始后, 参与者会沉浸到虚拟的体验中, 他们的身体会被虚拟女性取代, 他们将经历了一个同化和识别虚拟自我的过程。然后, 他们会看到一个虚拟男子进入现场, 并表现出暴力的行为, 无论是在手势还是语言上, 他逐渐占据了受害者的私人空间。“体验是可以互动的, 施虐者可以看着参与者的脸, 大喊闭嘴。”巴塞罗那大学心理学系神经科学与技术实验虚拟环境主任梅尔•斯莱特表示。
研究结果表明, 与对照组相比,犯罪者在识别女性面部恐惧方面的能力明显较低。“在经历了自己成为受害者之后,VR体验让意识到恐惧的认识得到了提高,”IDIBAPS研究员Sofia Seinfield说。
“在这项研究中, 我们首次展示了通过沉浸式VR体验改变攻击性人物的视角, 可以修改情感识别的过程。”研究的协调员 Mavi s nchez Vives 说:"人们认为这些都是暴力背后的原因。"。
3月7日,各大媒体及商家都在传播关于“女神节”“女生节”“女王节”的话题。诚然,VR网(微信公众号:VR平台)也不能免俗的为本文贴上了“女生节特稿”的标签。作为一个女生,同时也是一位女性媒体从业者,小编忍不住想来泼泼冷水。
在任何节日都会沦为商家敛财借口的今天,3月7日被冠名女生节也无可厚非。关爱女性不仅仅是喊喊口号而已,如果可能的话,也请真正的去关注一下女性弱势群体,比如正在经历或有过家暴经历的女性。
尽管科技改善生活,但我们也不能指望VR就能一定解救受家暴的女性。科技仅是一种手段,我们更希望的是从根源断绝家暴行为,也希望家暴受害者可以不再沉默,勇敢地站了出来,对家暴行为说声“不”。
最后,还是衷心的祝愿所有的女生们活在阳光下,开心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