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用20亿美元收购Oculus被外界看作是为未来买单,这起惊人的收购案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外界对VR市场的看好。但那时的Facebook或许未曾想到,之后的两年中,VR的这波热潮就这样来如春梦,散似朝云。
2017年初一则数据统计表示,国内90%VR公司已经倒闭,“VR寒冬”的说法一时不胫而走。而事实上,所谓的“寒冬”并非真正的末日丧钟,下半年的市场回暖也不是什么“回光返照”,这只是回归正轨的VR行业将一批低竞争力的入局者无情拒之门外的故事。
跟随蜜蜂网《退场》专题,看看在行业的优胜劣汰中提前退场的先行者们为VR行业留下了什么启示。
Envelop VR:有钱有技术的行业先锋为何敌不过后来者?
Envelop VR联合创始人Bob Berry和Jon Mavor在看过Valve室内VR解决方案的demo后,在2014年末决定成立公司,试图通过开发的虚拟现实软件让各企业和用户在VR环境中创作、工作、娱乐。
经过一年的发展,Envelop VR吸引了一大波天使投资人的目光,获得200万美元投资的Envelop VR雄心勃勃,顺利邀请到了人机界面技术的专家Tom Furness博士作为高级科学顾问加入。
这时,Envelop VR除了拥有Tom Furness这一从事VR研究50余年的元老级人物,还有包括公司执行总监Bob Berry(上世纪90年代末在日本研究虚拟现实技术)、首席技术官Jon Mavor(从事电子游戏高级的渲染技术研究二十多年)等一批技术骨干,同时准备在10月28日举行SEA-VR活动,这场活动超过450人报名参加。Envelop VR一时雄心勃勃,壮志满怀。
为了让更多人深入地了解他们手中的项目,Envelop VR计划为Windows构建一种“VR Shell”交互方式,让用户能够完全和自己的电脑进行交互。在SEA-VR活动上试映之后,他们计划在2016年第一季度临近PC驱动的消费版VR头显推出时举行大范围的测试。
SEA-VR活动的技术展示和曝光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Envelop VR在2015年末到2016年初完成了总计完成750万美元的融资,一时间风头无两。
正当有钱有人的Envelop VR准备放开手脚大干一场时,2016年3月至4月,《Virtual Desktop》与《Bigscreen》两款支持Windows系统VR化的应用先后在Steam上线,受到了不少用户的好评。
直至2016年8月5日,《Envelop for Windows》才在Steam正式上线。用户戴上头显之后,就可通过EVE平台在虚拟现实环境中使用Windows应用,办公、社交、看视频等等。然而,千呼万唤始出来的《Envelop for Windows》表现却差强人意,细节上的表现并不比上半年就推出的《Virtual Desktop》与《Bigscreen》好多少。
2016年末,VR市场泡沫破碎,市场反响欠佳的《Envelop for Windows》雪上加霜。次年1月,Envelop VR关闭了官网,同时下架了Steam上的《Envelop for Windows》。Envelop VR正式倒闭。
事后,在Envelop VR担任执行总监的Bob Berry表示:“我们入局已经有三年时间了,但是VR还没有明显的大众市场。我们意识到我们的策略、时机等等都不太对,可能需要再等两三年,才能执行我们的宏观战略。得到风投支持的公司必须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正确的地方,而我们太早进入市场了。而且我认为我们可能走进了一个死胡同,桌面Windows VR可能真的没有什么市场。”
不可否认,现在的VR市场体量依旧很小,但是Bob Berry将Envelop VR倒闭的原因全部推给VR市场不够大和桌面Windows VR没有市场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同样是桌面Windows VR,《Virtual Desktop》至今已经销售了十多万份,营收更是高达200万美元。对于VR应用来说,营收能破百万一直是一道坎,超过两百万的凤毛麟角。所以,说桌面Windows VR没有市场这个理由并不靠谱。
其实,在资金、技术以及机遇上,Envelop VR有着明显的优势。然而,Envelop VR却让《Virtual Desktop》等一批桌面Windows VR后来居上,这不禁让人对Envelop VR公司的开发效率严重怀疑。
CastAR:从HoloLens的竞争对手到黯然退场
Valve内部曾在2013年进行过一场关于AR和VR的“大讨论”,最终VR取得了胜利。将VR定为重要发展方向的Valve很快将Steam VR发展为最大的VR内容平台之一。而落败的AR一方也始终没有放弃,Valve的两位技术大牛Jeri Ellsworth(Steambox的硬件主管)以及Rick Johnson相继离职,创立了Technical Illusions继续此前的AR项目。
三个月后,Ellsworth和 Johnson参加了Maker Faire,展示了他们此前在Valve进行的AR项目CastAR的原型机。CastAR是一款主动式快门眼镜,有点类似于有立体感的3D眼镜。通过3D投影仪可以在镜片上直接进行投影,达到AR的效果,并且通过一个外设切换为VR眼镜。
CastAR众筹在2013年10月正式发布。这款兼容AR和VR的设备引起了不小的风波,200美元的定价和独特的功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尽管在技术方面受到了一些质疑,CastAR依旧顺利达到100万美元的众筹目标。
Technical Illusions从西雅图搬到了硅谷,改名为CastAR。两位创始人摩拳擦掌,打算在这片科技工作者的乐土上干一番事业。
2014年9月是CastAR发货的时间,但是所有用户只等到了失望。CastAR官方向所有众筹者表示了歉意,表示由于消费者产品方面的刷新率、定位和清晰度等技术难题,CastAR将延期至2017年发货,并退还了大部分众筹款项。跳票三年不免让人对CastAR又产生了无数质疑。
2015年的E3,微软HoloLens发布,一场Minecraft AR版的游戏演示几乎把AR眼镜抬上“神坛”。AR在2015年成为了黑科技的代名词。默默开发AR眼镜的CastAR终于受到了资本的青睐而拿到了1500万美元的投资,投资者正是大名鼎鼎的Andy Rubin。受到安卓之父看好的CastAR俨然成了Hololens最大的挑战者。
拿到投资的CastAR终于可以扩充团队,当年从Technical Illusions到CastAR,CastAR团队成员仅仅增加了2人,AR硬件这个项目对于一个仅11人的团队来说的确压力过大。
2016年是VR/AR市场几近疯狂的一年,但是或许谁也没想到CastAR的团队会扩张得如此之快。在迪士尼的主机游戏开发部解散后,CastAR趁机收编了《迪士尼:无限》的核心团队,并在盐湖城开设了分公司Eat Play Sleep为CastAR开发AR内容。
卢卡斯艺术工作室前总裁达雷尔·罗德里格兹和迪士尼前高管史蒂夫·帕克斯加入CastAR管理层,完成管理层换血的CastAR持续招兵买马,单内容团队就达到70人之多。
2016年的CastAR迅速扩张掩盖了CastAR在资金链上的隐患。在1500万A轮融资完成后,CastAR始终没有推出消费者产品。CastAR毕竟不是Magic Leap这样的现象级公司,资方对于CastAR的最终产品盯得很紧。
直到2017年上半年过去,CastAR依旧没有推出消费者产品的迹象,资金难以支撑庞大的团队,投资方终于坐不住了。Andy Rubin在2017年停止了对CastAR的继续投资。
CastAR VR/AR两用这一重要卖点在数年的延期后已经不具备吸引力。微软提出的MR概念与CastAR 颇为类似,并且MR不需要通过改变硬件来实现两种模式的切换,相比于CastAR更为先进。失去核心竞争力,也意味着CastAR难以再获得资方的垂青了。
裁员、解散、卖专利,CastAR没熬过所谓的“寒冬”。最终没有新的投资者来拉他一把,组建不到一年的Eat Play Sleep宣布解散,成立了4年的CastAR黯然退场。
CastAR在2016年的一波扩军,努力实现内容和硬件的并行显然是为了产品上市做准备。但是随着微软、谷歌和苹果相继加入AR市场,市场的关注点也逐渐从AR眼镜转到手机AR之上,CastAR显然已经没有生存空间。
野心跪倒在现实面前,CastAR是VR/AR硬件创企失败的典型,创意难以在消费级产品上实现,又缺乏类似Magic Leap的技术优势。在巨头入场的大背景下,硬件创业难上加难。
乐视VR:后方不稳,胎死腹中
2015 年 9 月乐视发布了一款超级头盔,由当时的合作伙伴 Pico 小鸟看看制造。尽管这款头盔并不是 VR 头盔,而是“一款便携式巨幕3D私人影院”,但当时的乐视在VR领域已经走在了前面,而且那场发布会上刚上任的乐视致新总裁梁军还表示乐视会在 VR 上有“一鸣惊人”的计划。
3个月后(2015年12月),乐视召开了“岂止一个视界”发布会,推出由灵境为其打造的移动 VR 眼镜 LeVR COOL 1,只适配乐视超级手机,售价 149 元。
在这场发布会上,硬件之外,乐视更是信心满满地讲述了要构建“VR 生态”的目标,其中包括创建 VR 内容应用平台。而针对 VR 内容方面,依托娱乐资源,乐视宣布“1亿粉丝覆盖计划”和“1万CP联盟计划”,同时还将涉足 VR 电影、综艺、演唱会直播、体育赛事等等,声称要打造“最大的VR内容应用平台”。
乐视VR似乎在朝着目标前进着。不久后,乐视视频上线了 VR 栏目,录制 360 度全景黄小琥上海歌友会,一些与明星幕后互动的节目也陆续上线。9 月份时,乐视VR出品中心还发布了 VR 版《清明上河图》。
2016 年 6 月,乐视VR进行了超过三亿元的天价融资,融资完成后乐视VR的估值将超过 30 亿元,成为当时国内最高估值的VR企业。
此时的乐视意气风发,并没有在VR上停下脚步。完成融资后(2016年7月)就立即发布了第二代 VR 硬件 LeVR Pro 1,售价 399 元,专门适配乐视二代手机:乐2、乐2 Pro、乐Max2。同时,乐视互娱首次公开了 VR 游戏生态,并且公布了五款将在乐视平台首发的 VR 游戏,以及与国内多家 VR 内容商达成合作。
然而,一场巨大的危机已悄然来至。从2016年11月开始,乐视VR背后的乐视集团不断出现资金与高层震荡的问题,刚拿到3亿元融资的乐视VR还没将这笔巨款“捂热”就无奈将融资款上缴给了乐视总部。这对正处于VR寒冬的乐视VR无疑是雪上加霜。
终于在2017年3月,乐视VR团队全部解散,而乐视的“VR生态”也成为了一纸空文。乐视VR之死看似突然,但是却早有预兆。
乐视在汽车、手机、电视、视频、体育、金融都有涉足,挖人、买版权、大规模推广、低价抢占市场等,乐视烧起钱来毫不手软。市场环境动荡之后,乐视发现除视频业务之外,鲜有真正盈利的业务,所谓的‘战略七子’成了资金黑洞,而正嗷嗷待哺的乐视VR自然成了乐视壮士断腕的对象。
商场如战场,开疆拓土的军队需要的是一个稳定、同心的大后方和充足的粮草支持,否则无法赢得一场战争。乐视高层震荡、资金不稳,乐视VR胎死腹中也是情理之中了。
尾声
尽管这三家公司只是VR倒闭潮中的沧海一粟,但是从这些退场的先行者身上,能看到一些VR初创公司共性的问题。
从2016年底开始的一波VR公司倒闭潮让不少创业公司不由心下一颤,生怕下一个出局的就是自己。从火热过头的2016年到自我净化的2017年,回归正常生态的VR行业的理应出现一大批出局者,作为乐视生态扩张的牺牲品,乐视VR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个。
CastAR和Envelop VR等创业公司都是都受制于产品的独创性的减弱,作为最早入场的几家公司,他们显然没有利用好先发的优势,产品的发布和更新赶不上巨头入局的速度。直到竞品轻易地替代了尚未站稳脚跟的这两家公司。
拥有技术壁垒和一定的自我造血能力是初创公司的求生之道,如何创造不可替代的价值,是创业公司面对巨头混战的VR市场最需要考虑的。毕竟从CastAR、Envelop VR的案例中不难发现,即使是从“拓荒时代”走过来的创业公司,仅仅凭借创意赢得的先发优势,要活下来依旧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