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VR陀螺Pancake
“从字节离开后,我比较看好两个方向,一个是医疗电子的小型化、ToC化,另一个就是XR。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做了详细的行业调研,看了最新的供应链进展,分析之后,认为现在是一个好的切入时机。”
“AR这个赛道足够大,非常有挑战,我们团队从去年年底就开始投入做这件事。”致敬未知CEO吴德周对VR陀螺说道。
近两年,一股AR热潮席卷了整个智能制造产业,不少产品大拿、技术大牛纷纷投身AR创业,其中不乏一些非常熟悉的面孔,致敬未知团队即是其中之一。
创始人吴德周曾任字节跳动新石实验室总裁,锤子科技合伙人/COO/CTO,华为荣耀产品线总经理,拥有近二十年智能硬件行业从业经验。
作为近期行业内话题热度最高的AR初创团队之一,VR陀螺有幸能与致敬未知创始人/CEO吴德周进行对话。在近两小时的时间里,吴老师讲述了致敬未知对于XR产业的理解与思考,对于AR眼镜产品的定义,畅谈了AR行业的现在与未来。
图源:致敬未知
图源:网络
自2007年苹果公司发布第一代iPhone以来,智能手机行业已迈入了它的第十五个年头,行业巨头垄断,市场壁垒高筑,消费需求疲软,已成为行业共识。IDC发布的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市场报告显示,今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机总出货量为3.552亿台,较去年同期下降了6.0%,这已是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连续第六个季度同比下滑。
反观XR产业正处于前期起量阶段,VR刚突破千万台级别,而AR则还处于数十万台级别,对于创业公司来说,拥有庞大的市场机会。
不过,在VR和AR的赛道选择上,吴德周也有自己的判断。
“我们不认为VR赛道上有创业公司的机会,因为VR的整个产品形态和应用场景其实已经相对明确,比如游戏、观影。所以更多的是像字节、Meta这样的巨头砸钱、砸人,然后快速生产内容。它的瓶颈点已经不是去做探索,而是怎么样让体验更好,让内容更丰富。”
相比于VR,吴德周认为AR赛道足够大,足够有挑战性,而且即将迎来市场标志性产品。
“目前VR是拼内容的阶段,比较适合有内容资源的公司和巨头公司。但对于AR而言,它现在仍然处在一个比较早期的阶段。未来三年或者更长远的时间,行业可能会有很大的突破,包括出现爆款产品,这是我们对于AR市场的一个大判断。”
固然,相比于VR行业的高阶门槛,AR赛道明显拥有更多市场缺口。然而,就现阶段而言,看中AR赛道的竞争对手非常多,行业扎堆现象非常严重,前有华为、OPPO、Rokid、Nreal,后有雷鸟创新、奇点临近、蜂巢科技等近40家涉及AR硬件的公司,作为一家初创企业,致敬未知优势何在?
图源:致敬未知
图源:网络
AR眼镜一定要和物理世界做融合与交互,这是致敬未知对于AR产品的定义,吴德周在对话过程中也反复强调。在具体的AR眼镜产品上,致敬未知则围绕三个点做创新与突破,构建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第一是基础体验。我们希望能够解决AR产品目前大家都普遍存在的重量、发热以及佩戴舒适性的问题,把基础体验做到极致。这部分可能涉及整个产品架构的设计,器件的选型,可实现功能的取舍等。”
“第二是应用场景的突破。我认为AR当前阶段想完全取代手机还做不到,但是在一些相对垂直的场景,AR眼镜有机会能做到远好于手机的体验,只有这样,用户才会更愿意去使用它。”
“第三是用户交互。AR的交互和手机有很大区别,手机交互比较单一,主要是屏幕触控,而AR的交互则更加多样化,它可以用到语音、动作手势、眼球、触控等等。我们在交互上会有很多创新点,这些创新点包括硬件+软件两块,只有软硬一起配合,才有机会在整个AR的交互上把用户体验做到极致。”
吴德周认为,AR的受众和手机的受众其实可能是同一个群体,凭借团队这十几年“服务”经验,非常有把握了解用户的需求,知道什么样的产品可以打动他们。当然,对于现阶段如此多AR创业团队的现状,吴德周表示:“因为AR的行业还比较早期,需要更多懂得用户需求的人,一起来把市场做大,所以我对于大家都出来做AR这件事还是非常看好的。”
图源:网络
图源:网络
当然,手机和AR眼镜在玩法、交互上仍然有很大的区别。“我们团队中有很多95后产品经理,他们对新东西天然敏感,会有很多天马行空,大胆创新的想法。”在吴德周看来,AR眼镜首先会面向新世代的用户群,所以需要匹配一支更懂这群用户的团队。
在谈到手机与AR眼镜的借鉴与创新,吴德周说道“在社交场景应用方面,我们认为AR有可能会颠覆Web2.0时代的社交、互动方式。现在的社交大家主要是微信、陌陌等基于手机通过文字、视频的社交。而AR到来的时候,它可能会有更丰富的形式,会让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更加直接与高效。”
吴德周把自己定义为一个产品经理,对于接下来要打造的产品思路,早已了然于胸。
图源:网络
当然,高频、刚需与颠覆性的AR体验需要建立在AR眼镜之上,而供应链是底层基础。“很多创业公司就是在这方面吃了大亏,可能你有很多新想法,你很容易定义一个场景,但是你定义的产品能不能做出来,能不能批量生产,这其实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
吴德周表示一家公司对于产品与场景的定义,一定要有平衡思维。“我们在做产品的时候一定要去平衡,产品经理不能说用全世界最好的东西去堆砌,而不考虑生产制造环节,因为最后这个产品可能面临生产制造或造价成本高昂等难题,这一定不是一个成功的产品。”
吴德周认为高频、刚需、颠覆式体验与平衡思维,才是他们做AR产品的思路,而仅有创新却“吃灰”的产品理念且不可取。
图源:网络
对于AR眼镜中最为核心的光学方案,吴德周认为近年来整个AR行业在光学技术方面进步很快,不过每种光学方案仍有一定局限性。“比如BB方案,它在显示效果上表现力很强,但在镜片透过率上又太低,只有10-20%。光波导的方案透过率很高,可以高于80%,但在一体机形态下又面临量产、工艺、成本、视场角、色散等问题。”
当然,他也相信随着供应链技术进步完善,未来AR眼镜也会更加接近终极状态。“现阶段还没有完美的方案,大家都在尝试和改进,所以我也相信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
吴德周认为,历经手机等智能终端的洗礼,中国在供应链方面已经形成了明显优势。未来,在VR/AR赛道,国内一定会诞生几家头部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