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para 游戏套装预售倒计时,硬件瞄准VR体验天花板

2022-04-16 06:10:33来源:青亭网


元宇宙概念火起来后,一些3D虚拟头像公司很快抓住热度,表明自己与元宇宙的关联性。这是因为,元宇宙描绘的虚拟社交场景中,人们通过扮演虚拟形象,在AR/VR等虚拟平台上生活和互动。作为AR/VR社交巨头,Meta多年来一直在探索理想的虚拟形象,除了不断升级的OculusAvatar外,也在研发高保真AR/VR形象,希望让你以自己的外观或是个性化的形象进行社交。

无我VR 聚合新闻

考虑到计算、网络等技术限制,目前AR/VR所使用的头显系统依然主打卡通风格,在《VRChat》等社交软件中,你甚至还可以扮演动物、怪物等非人类形象,那么这些和本人外观不符的虚拟形象真的能代表你吗?人们对什么样的虚拟形象更容易产生认同感、归属感呢?

无我VR 聚合新闻

为了验证上述理论,科研人员在28人小组中进行实验,其中14人在VR中进入自然主题的《NatureTreksVR》应用,而另外14人则在显示器上观看2D版。在VR中参与者可以转头查看360°自然景观,还可以用手柄来控制树枝运动。而2D屏幕的实验不支持交互,可查看的视觉范围也有限。实验结果:1)参与者们普遍认为VR实验比2D实验更沉浸;2)参与者感受到的沉浸感越强,对自然产生的联系越大;3)VR实验参与者中有71%表示曾站在树的视角,而2D实验中有42%认为自己曾站在树的视角;

结果表明,参与者越沉浸在体验中,他们与自然的主观联系感就越深。虽然参与者的反馈并未表明VR在自然相关性实验的效果比2D屏幕更好,但只有VR组从第一人称视角描述了他们的经历,表明他们对树的认同度比其他组更高。也只有VR组表示自己反思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无我VR 聚合新闻

通过“成为自然”实验,科研人员想要解决的问题是:对于那些因城市化等限制难以接触自然环境的人,如何让他们反思自己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角色?通过观看自然图像或虚拟的自然环境,也许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此前的实验指出,沉浸式VR可为实验带来更高的参与度,并提升实验的互动性、效率、情感影响和共情效果,相当于一种视觉化的虚拟舞台。人们在VR中可以扮演其他人的视角,快速直接的体验不同行为产生的结果,主动参与决策并得到直接反馈,还能模拟未来的发展情况。结合额外的感官刺激后,还有望进一步提升实验对参与者的情绪影响。

无我VR 聚合新闻

“成为自然”实验结果显示,VR培训对于学习动力、知识积累、参与度、任务表现、长期知识存留具有积极影响。科研人员认为,既然都市人难以接触大自然,那么便通过VR将大自然带到人身边。而引人入胜的逼真VR视觉,以及多重感官互动是影响实验的临场感官的关键,而临场感又可以促进实验参与者主动将所获信息转化为行动。沉浸式VR有潜力拉近虚拟和现实的差距,这将有助于促进人的行为变化。

目前,关于VR对环境意识的认知、社会情感或行为影响的实验数据并不多。在此前的实验中,参与者们主要是观看2D视频或360°视频,从中发现沉浸的内容场景可培养人们对于自然体验的兴趣,尤其是观看破坏自然的视频更有助于促进人们对环境的反思。虽然2D视频和360°视频都可以拉近人对于自然的主观联系,但是360°视频对于情绪的影响比图片更大。

关于“身份互换”实验

的确,通过在VR中扮演动植物,有望提升人们对自然的主观联系感,类似的VR身份互换实验目前并不多见。过往的一些实验譬如:

BeAnotherLab利用VR进行的性别互换实验“TheMachinetobeAnother”,展示了在VR中交换视角、扮演他人来训练同理心的效果。实验对于参与者产生的积极影响是长期的,比如让受家暴的女性与男性犯罪者在VR中替换身份,男性对于女性受害者的同情度提高了,并可以更好的判断他人的情绪。

无我VR 聚合新闻

尽管如此,在VR中扮演动物、机器人、植物等非人类角色的研究还处于研究阶段。一项由Ventre-Dominey和团队进行的研究显示,当一个人的身体动作与VR中的虚拟机器人动作匹配,并代入机器人的视角,那么这个人和机器人形象的关系可以更亲近。

此外,在通过VR扮演鸟类的实验中,参与者的恐高症也得到缓解。在一项对比人类在VR中扮演珊瑚和潜水员的效果的实验中,科研人员发现当人在VR场景中越协调,在VR中的学习效果越好,与自然的联系越近,对于环境问题越关心。也就是说,在VR中扮演具象化的角色,有助于参与者站在不同角色的处境去思考。

无我VR 聚合新闻

科研人员指出,这些实验建立在杰克·麦基罗的视角转换理论,通过角色扮演等方法,站在其他人、物体的角度去思考,这种方式有助于促进人类对于气候变化的反思,理解自身对于气候的影响,提升共情能力。

无我VR 聚合新闻

不过科研人员指出,仅依靠沉浸式VR不足以拉近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过沉浸感可以激发人类对自然的强烈反思。人与自然相关性上升的关键在于感知的沉浸感,而不是观看条件(VR或2D)本身。沉浸的VR并不会直接导致人与自然关系变近,可能是因为VR还没有达到理想的沉浸感。相比于感知到的临场感,交互性和移动性在促进人对虚拟形象的归属感起到更重要作用。同时,也说明虚拟形象与真人的特征、动作同步,更容易提升归属感。

这意味着沉浸感并不是让你对虚拟形象产生归属感的唯一条件,如果不去考虑虚拟形象本身的保真度,当你以这个形象的视角去与环境互动时,需要感受到虚拟和真实身体动作的同步,这种同步更有助于提升你对虚拟身份的认同感。

实际上,与QQ秀等2D形象相比,VR虚拟形象更有潜力让人产生认同感,前提是你需要在视觉和感官上感受到自己和虚拟形象之间的关联。这个发现对于未来的VR社交很有启发,当我们还在思考什么样的形象更能在VR中代表你时,也应该思考什么样的互动会让你认同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也许是渲染出逼真的物理反馈,也许是加入体感效果,又或许是全身动捕等等。

市面上的一些VR社交应用《VRChat》等,已经支持四肢、腰部追踪模块,而未来如果加入触觉、嗅觉等更多感官反馈,将有望进一步提升角色模拟的身临其境感,让你对自己的虚拟形象产生归属感。参考:Nature

无我VR 聚合新闻

新闻媒体更多>>
  • VR网
  • Yivian
  • 青亭网
  • 麦逗VR
  • VR陀螺
  • 魔多V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