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根本不敢站在高处……当我离开地面超过十米时,我便开始失去理智了。作为一个热爱远足、登山和欣赏各地美景的人,恐高一直深深地困扰着我。所以,当立陶宛软件公司TeleSoftas在今年MWC 2018上告诉我,他们能用HTC Vive治好我的恐高症时,我深深地被吸引了……
不过,当TeleSoftas告诉我,我内心的“孩子”会把我带到纽约世贸中心大楼的顶端时,实际上我的内心深表怀疑。
TeleSoftas的“Inner Child VR”应用实际上是一个辅助心理治疗的工具,以往治疗任何心理问题,心理学家都需要让他们的病人想象那些所恐惧的情况,或将他们置于那些危险的环境中。而VR技术作为治疗心理类障碍的最优选择,无需患者想象,也更不需要有人真正站在建筑物顶端。
卑尔根大学和维尔纽斯大学临床心理学教授Audrone Miskinyte说:“实际上,Inner Child VR很适合那些轻微恐高的人,但对于那些极度恐高的人则更适用。”据介绍,他计划不久后就将在日常工作中使用Inner Child VR作为心理治疗工具,主要针对那些对下落和高度感到不适的患者。“我们称其为暴露疗法,让患者亲身接触那些他们所害怕的东西”Miskinyte说。
Inner Child VR发生在一个被栏杆包围的天台内。戴上VR头显和一副配有位置追踪功能的体感手套后,患者便站在了这个虚拟天台上。在这里可以鸟瞰整个纽约,但更重要的是,Inner Child VR的目标是让患者在虚拟儿童化身的帮助下走到天台的另一头。
TeleSoftas认为,与内心的孩子接触可以让精神障碍患者解决他们问题的根源,并重新控制他们的情绪反应。
“我们在VR环境内使用了一个儿童化身,这是有史以来第一个使用‘相互作用分析’原理的应用”Miskinyte说。“这个孩子和患者长大之前的情况很相似,这个疗法的根本在于,我们希望患者在心理障碍和伤害还未成型之前通过治疗来激发他们的心理,并影响成年后的行为。
“此前我们曾设立了一个孩子、一个成人和父母的虚拟人物设定,但最终我们更认同儿童这个角色。这样的体验是自然的、自发的、好奇的并且有乐趣的,儿童可以帮助我们克服那些心理的恐惧——孩子可以树立榜样,可以鼓励,可以分散注意力并帮助我们克服恐惧。”在场景进程中,心理治疗师可以控制虚拟儿童做任何事,以便帮助患者走到天台的尽头。
“我就是孩童时的你,我们要去一个有趣的地方。”在体验开始后,我的儿童化身对我说。当电梯门打开后,整个曼哈顿全景就在我脚下的几百英尺中。对于一个恐高症患者来说,这样的场景会令他们感到晕眩,而往往第一步是很难迈出的。“快看那艘船!”虚拟儿童说,当我注视远方的目标时,注意力就被分散了;在体验进行到一半时,一架直升机飞过,还通过喇叭要求我们挥手并拍照……最终,我还是跟着他走到了最后,“我现在得走了,当你身处高处并感到害怕时,就想想我”孩子说罢边走下天台。
奇怪的是,在体验快要结束时这个孩子竟然开始唱“The Wheels On The Bus”。Telesoftas公司首席技术官Vytautas Kemesis对此解释说:“是我让他给你唱歌的,我们可以在屏幕外以第三人称视角观察这里发生的一切,也可以在你需要分散注意力或指导的时候控制孩子的所有言行。”
几秒种后,治疗数据便可以通过生物识别技术显示出来——包括心理以及我所观察方位的热点图等等。“大多数人都会往下看,尽管你汗湿的手从未离开过扶手,但通过指导你观看更多的则是风景”Kemesis说。
TeleSoftas透露,未来他们还计划通过VR来治疗更多类型的恐惧症和焦虑症。不过,VR网小编认为,在没有心理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对于这类具有医疗作用的体验还是谨慎使用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