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电影产业,英国和法国堪称是欧洲电影的“家园”。它们保有着特立独行的电影风格,创立了令整个世界耳目一新的“新浪潮”电影。依然有十足的底气向称霸全球市场的好莱坞投去讥诮的一瞥。
威尼斯电影节成为英法VR内容工作室主场
跟随这一次虚拟现实浪潮,英法在VR内容创作上,又一次带领欧洲进入沉浸式叙事的高维空间。即将开幕的欧洲最老牌的威尼斯电影节,是全球第一个设立了正式VR电影竞赛单元的电影节。在22部参加竞争的优秀作品中,英法两个国家就占据了8个入围席位。如果再算上来自意大利和丹麦等其他欧洲国家的入围作品,整个VR竞赛单元中欧洲作品超过了美国。这让威尼斯电影节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竞争激烈的VR电影节”。
虽然客观来看,其他电影节都还没有开设正式的VR竞赛单元。并且大多数美国一线VR电影工作室,都已经参加了上半年举办的各种具备行业影响力的美国本土电影节或者大型专业活动(圣丹斯、翠贝卡以及 SIGGRAPH等,电影节一般都要求首发作品参赛)。并且紧接着还有威尼斯电影节最大的对手多伦多电影节,加拿大在地理位置上的再次给了北美团队主场优势。但从这一届的威尼斯电影节,的确能一窥英法团队的实力。
欧洲VR内容团队的数量在迅速增长
与美国知名工作室Here Be Dragons联手创建了《攻壳机动队》VR体验、以及“Home: A VR Spacewalk”等作品的英国VR电影工作室Rewind,刚刚获得了戛纳国际广告创意大会金狮奖(Cannes Lions)。其创始人和CEO Sol Rogers认为,“虚拟现实内容正在欧洲爆发,这对于内容工作室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机遇。”
来自8月份的一份数据报告显示:目前欧洲有487家虚拟现实公司,今年2月份这个数字是300家。
为什么VR内容工作室在欧洲会有这么好的发育土壤和成长空间?它们与美国和中国同行们的境况相比,有哪些具体的优势?
大众媒体、政府机构是最大的支持者
美国的VR内容工作室,多数由企业内部赞助或者依靠来自私人投资者的支持,比如已经很著名的VR电影工作室Felix & Paul,就与太阳马戏团长期合作,创作了一系列围绕太阳马戏团演出的探索作品。还有已经进入迪士尼孵化器的线下体验内容服务商The Void,承接了迪士尼主题乐园的VR项目。相对而言没有这么大名气或者有实力没机遇的未成名工作室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
而在英法,VR行业在很大程度上由大众媒体(比如BBC)、电视台、政府机构、独立制片人和科技工作室共同推动和支持。这样一来,这一领域的所有创业团队得到的机遇都会更大。
来自政府的大力度补贴让内容团队可以专心于创作
法国的娱乐行业是政府高度补贴的行业。法国国家电影局通过两种方式对VR项目提供每年350万欧元(410万美元)的资助:一个用于内容的创作,开发和生产,另一个用于技术上的费用。电影管理局在2016年一共支持了33个VR项目,而在2014年只有一个。
Okio与 Agat Films(创建了那个口碑作品Blindness)、Camera Lucida(作品The Enemy)同为法国一线知名VR电影工作室。目前已经把补贴的预算又提高了1/3。其中大部分资金用于自身的发展。
Okio在戛纳电影节的电影市场上展映的作品“I, Philip”将参加这次的威尼斯电影节(戛纳没有VR正式竞赛单元,作品都在电影市场展示)。并将在威尼斯推广宣传自己的VR体验“Lights”。此外Okio还承接了来自 Arte(法国电视台)的VR系列作品中的8个部分的制作,获得了12万欧元的制作费用,整个项目费用的2/3由 Arte支付,另外1/3来自法国电影局的补贴。
Okio的制片人Antoine Cayrol表示,有补贴能用于支持工作室的发展和项目开发,是法国虚拟现实能生产出原创作品、并最终被大众和平台接受和获得好评的原因。 Cayrol这样解释:
(有了补贴)我们就可以雇佣熟练的创意团队,并且可以把时间和精力都在放在视效、画面和剧本上。 所以当我们开始进军与Arte,亚马逊,Oculus或Hulu的合作时,都已经有非常成熟有效的解决方案。
Antoine Cayrol像说笑话一样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我记得Oculus的某人曾经告诉过我,在美国有很多人给我们看3页的PPT就敢开口要300万美元。而在法国,你们给我们一套25页的解决方案,要价25000美元。
目前,一些虚拟现实领域的真正玩家,比如HTC和Oculus,都开始投资海外的内容团队。资助那些需要大预算同时非常有前景的项目和团队。比如Facebook的Oculus就正在与Agat Films和Okio合作项目。并且已经预定了Okio的最新体验“Alteration”,预付的金额占整个项目预算的30%。
大牌媒体机构和工作室是推动欧洲VR发展的关键力量
像BBC,Arte,France Televisions和德国ZDF这样的广播电视公司被认为是欧洲的VR内容先驱,同时也是强有力推进本土VR内容的关键力量。来自其他领域的创作者们都在跟随这些一线机构的步伐。比如法国的TF1,最近就推出了自己第一款承接制作的内容“Sergeant James”VR体验的专属应用。
像BBC,Arte这样的电视台,把对VR内容的投资视为培养新技术人才,吸引年轻观众同时提升品牌的一种方式。同时也促进了这些本土团队与好莱坞和亚洲市场的竞争。 Arte数字主管Gilles Freissinier说:“如果我们今天不投资VR,几年后,VR领域就将完全由美国或亚洲内容主导。”
在英国,VR从业者可以向政府机构Innovate U.K申请资金,并可以对接到强大人才资源库,其中包括后期制作专家,特效专家和其他扎堆在伦敦和英国娱乐业里的创意人才。
来自伦敦的VR内容工作室Factory 42的 John Cassy表示,那些来自机构、比如BBC的Taster(BBC移动端VR内容平台BBC Taster VR)还有其他许多个人工作室的VR从业者们,他们不仅懂得VR,还了解这个行业的商业模式,以及如何利用传统影视行业的经验,创造与现有业务不同、同时又符合电视台标准的优秀内容。目前该工作室正与英国Sky电视台、大英自然历史博物馆以及David Attenborough(BBC著名主持人)一起,合作开发全息影像项目。
BBC工作室负责互动和VR工作的主管Tom Burton说,VR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市场的普及和推广。“到目前为止,投资没有回报。” “而这仅仅是这一媒介的开始阶段。”
Alchemy VR是伦敦的另一家内容工作室。其营销和业务发展总监Emily Smith认为,VR在商业上的难题是没有固定的模版和商业模式,不同的项目需要不同的模版。相同的内容在不同的平台上又有不同的格式和商业模式。
虽然目前欧洲的VR变现前景跟其他地区一样有限, 但法国电影公司MK2,最近在巴黎开设了欧洲最大的VR线下影院,或许是欧洲VR进入大众市场的一个最大的尝试。MK2在戛纳电影节上宣布了其国际VR内容代理业务启动。这次威尼斯电影节也将有一部作品参与VR竞赛单元的竞争。这部作品的名字对于虚拟现实来说非常应景,叫《我看见未来》(FrançoisVautier)。
后记:
对于VR行业来说,无论美国、中国还是欧洲,都可以套用一句老话:眼下的困难都是一样的,而未来却是各不相同的。
相比美国和中国大多数VR内容团队,欧洲的同行们似乎从容许多。不用像美国和中国那样,全副心思都扑在经费上否则就活不下去。有那么多媒体机构不仅是探路者,同时也是合作伙伴和潜在客户。包括来自欧洲DNA的内容创意属性,都为欧洲的VR内容正常生长铺垫了良好的土壤和环境。在欧洲缓慢却精益求精的文化背景下,VR内容随着人才和经验的增长,会像欧洲的其他娱乐产业一样,呈现出一个虽不能独霸全球,却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产业。
在美国,虽然政府没有什么大力度的支持项目(奥巴马应该算最力挺VR发展的了,临走还不忘请Felix & Paul团队拍个白宫纪录片)。
但从大企业和机构层面上看,以迪士尼为代表的好莱坞和纽约时报等传统影视和媒体大厂,以及谷歌、脸书和微软这些科技巨头都是VR的积极引领者和探路人。美国的VR行业相比中国来说,只能说更猛更“浪”一些。
真正猥琐发育的就是中国VR行业,政府没支持,大众媒体和电视台自顾不暇,大互联网公司忙着搞“农药”、送盒饭、拉单车……哪有正眼看。资本忙着忽悠和拿刀比着内容团队画大饼拍胸脯。这个局面下,居然有四部华语VR电影作品杀进英法主场的威尼斯电影节VR竞赛单元,真心要为这四家工作室点赞。
如果说中国在这次VR创业潮中有什么印记的话,可能不是技术复制的硬件产品、不是没有真正市场的泡沫应用,不是PPT和战略布局大会,而是这四部真正走进威尼斯电影节的作品。
相关链接:
BBC推出VR App:关于VR影视的所有尝试都做了 包括有点晕
MK2 150万欧元造欧洲最酷VR影院 2017年观影人数达10万
[资讯参考variety IN2原创资讯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