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青亭网曾报道香港城市大学与腾讯RoboticsXLab合作研发的低电压体感方案,原理是通过微电流刺激来模拟触觉,可模拟微小物体的体感。近期,香港城市大学的一组科研人员也公布了一项类似的方案:WeTac,该方案将电极与柔性贴片集成,号称可作为“第二层皮肤”贴在手掌上,为AR/VR内容带来触觉反馈,取代笨重的体感手套。
据了解,WeTac是一种无线化的触觉界面系统,可用于VR、游戏、运动、技能培训、社交、远程机器人操控等场景,为用户带来个性化、生动的触觉体验。该方案具有柔软、超薄、无线化等特点,可模拟个性化触觉数据。
简单来讲,该方案像第二层皮肤一样,可很好的贴合手部,其内部集成了驱动单元、水凝胶电极,并使用弹性体材质封装,只需要小型电池供电,可无线充电,支持蓝牙连接。而这些电极组成的图案很酷,像是某种个性化花纹。
科研人员表示,现有的触觉手套主要依靠笨重的泵和风管,通过电线和电缆供电和控制,这阻碍了AR/VR用户的沉浸式体验。相比之下,WeTac的优势在于无线化、贴合皮肤,外观轻便。
细节方面,WeTac系统包括两部分:一个微型软驱动单元,作为控制面板连接到前臂,驱动单元仅重19.2g,体积小巧,规格为5厘米x5厘米x2.1毫米,可贴在手臂上,不会给用户带来很大压力。它使用低功耗蓝牙(BLE)无线通信和小型可充电锂离子电池。
而体感反馈部分类似于手掌贴片,只有220微米到1毫米厚,手掌上分布了32个电极。科研人员将WeTac的电极称作电触觉刺激像素,它们分布在指尖和手掌上,互相之间的平均距离约13毫米。
采用电刺激方案的优势在于,电极阵列可定制触觉反馈强度,可根据不同的用户定制体验,这一点比震动、气动等更常见的方案更灵活,解决了当前触觉反馈技术的一个主要瓶颈。
据该团队称,WeTac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并保证了各种姿势和手势的有效反馈。为了验证手部触觉反馈效果,科研人员对不同年龄、性别、工作的人群进行测试,发现不同人的手对触觉敏感度也不同,此外手指比手掌更加灵敏。根据实验结果,科研人员为人手定制了阈值映射图,通过这个地图,用户、开发者可定制体感反馈,将压力变化幅度等触觉信息映射成一系列体感阈值参数。
个性化体感阈值的好处是,可允许电触觉反馈在适当的强度范围内,按需传递到手的任何部位,不会因为强度过大而刺激疼痛,或是太弱而无法感觉到。此外,WeTac还内置多项安全措施以保护用户免受电击,设备温度保持在27℃到35.5℃之间,不会因为过热而影响体验感。
总之,WeTac作为轻薄的贴片与皮肤集成,可通过内置电极来刺激手掌,从而模拟触觉。电极的分布足够密集,不仅能提供触觉刺激,还能灵活的方式测量用户的感觉阈值。通过映射不同电参数的阈值,便可根据用户对触觉的敏感性来定制体验,从而优化刺激强度,避免引起疼痛。另外,WeTac可精准控制体感水平、时间和空间感知,这种技术有望在AR/VR、人机交互中提供更生动的触摸体验。
目前,科研人员已经验证将WeTac用于VR和AR场景的效果,还实现了通过BLE通信与机械手同步。用户可以在不同的场景中感受虚拟物体,例如在运动训练中抓住网球、触摸仙人掌,或是感受老鼠等物体手上移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