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故宫在玩各种高科技+文创这方面有着过人的能力,以前皇帝深宫的宝贝纷纷变成了可爱的小玩意儿出现在普通人的生活里,故宫这个庄严的地方也变得越来越平易近人。
6月11日,茶余饭后之时,一直走在时尚前沿的故宫博物院发布的一条微博引起了大家的兴趣。这条微博内容大致是故宫为粉丝们提供了清代倦勤斋的两种不同的VR体验,一种是可以跟着老工匠了解传统装潢工艺,另一种是跟着现代文物修复专家欣赏、维护文物。
倦勤斋是故宫宁寿宫建筑群的组成部分,是乾隆当上太上皇之后名义上的休憩之所。倦勤斋被誉为故宫内建筑级别最高,最为豪华的场所之一。经过十多年的修复工作后,2016年,倦勤斋才首次向公众开放。
87君在手机端和PC端分别体验了一下。手机端的是跟随老工匠了解装潢工艺,分为导览模式和自由模式,导览模式是跟随设定好的路线进行浏览,而自由模式可以任意选择想要浏览的目标。
一开始会有整体建筑的建模,观众可逐层浏览,每层有不同的展示重点,如书画、装饰等。点击放大,会有详细的解释和介绍。
而电脑端的网页则是跟随穿着蓝色工作服的小姐姐了解古建筑维护。这一部分是第一视角,所以更有沉浸式的感觉。工作人员在讲解相关文物之后,观众还需要进行简单的操作对文物进行修复,然后再回答出工作人员提出的问题才能进行下一步。
87君体验下来就感觉是完!全!免!费!近!距!离!欣!赏!故!宫!啊!
在浏览过程中展示了一些故宫中容易被忽略的细节,比如窗户的双面绣,讲究两面都看起来像正面,没有杂乱的针脚,可以说更体现了清代帝王生活的讲究。
而且一些装饰物还可以拆分成几个部分放大来看,虽然建模上不算很精致,但是配合讲解还是能满足一下了解故宫的欲望的。而且车费路费学杂费(不)一毛钱都不用,很适合故宫的“云铁粉”。
对于一直善于大开脑洞、结合新鲜技术的故宫来说,这也不是第一次推出沉浸式的体验项目了。在2017年的时候,故宫就推出了朱棣建造紫禁城的VR沉浸式体验项目,帮助观众全方位、更真实的了解故宫。
VR除了能够引发年轻游客的好奇心,增加故宫的“热度”之外,还能够帮助培养大众的文物鉴赏能力,推广保护工作的意义,培养新一代青年人对文物保护的意识。
87君在很多文章里都反复提到,VR是这几年大热的新科技,对很多人来说它仍然是让人兴奋的体验。此前,故宫文创所生产的一系列创意产品和图片,让其营收利润超过了全年的售票收入,而受众大多是年轻人。所以VR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吸引人们关注故宫的手段。
而在VR体验中详尽的细节展示又能够培养大众对文物的欣赏能力。大家应该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在博物馆请的讲解员都会以“在x百年,x万年前”为开始,先把你拉到一个遥远的时代里去,给你讲一个故事,然后告诉你这个文物是怎么来的、做什么的。
比如说曾经在上海博物馆就听到讲解员跟小朋友说“豆”这个器皿,看起来像是上面的一个盖子,下面有口锅,锅下生着火,所以“豆”在古代是跟食物有关的容器。同时,在讲到一些服饰、建筑文化的时候,往往会结合当时的人们的生活状态、文化背景等,因为这些东西最终都会反应在当时人用的物品上。
VR作为能带给观众更有沉浸感的技术,能让这些知识背景更好的被讲述。而这些讲述、这些故事、这些文化背景都是能够帮助观众更好的欣赏和理解文物的。
顺便一提,在对文物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更高的欣赏水平之后,那些看到文物、古墓就想到洛阳铲、吴邪、小哥、瓶邪CP(大雾)的年轻人也会对这些花瓶摆件等东西产生感情,而不再将文物的保护性挖掘工作和盗墓混为一谈。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如果用VR来展示文物,观众可以全方位的、不受限制的欣赏文物,更会被带入当时文物所在的世界,也会让人感受到文物的主人大概是什么样的人,从而塑造出更加立体的古代人物形象,更好地理解历史。
众所周知的是乾隆皇帝除了喜好在各种名家大作上盖十几个章之外,另外一个特点也一直被人吐槽,那就是他的“农家乐审美”。(左边是乾隆的)
在跟随VR体验修缮这张竹黄雕刻的百鹿图裙板时,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其中的每一只鹿,每一棵树都是经过怎样的工艺而来,更能体会皇帝的生活“讲究”在哪。
讲解中也有提到,在整个故宫中大面积使用竹簧工艺的只有倦勤斋一处。从展示图上看,整张图的配色也全然不是我们所知道乾隆式的“农家乐”,而是更贴合皇家风范的“低调奢华”。线条流畅,立体感强,按着对乾隆的固有印象看,可能猜不到这是他的寝殿。
但其实我们了解的只是乾隆的一面。在这次的VR倦勤斋体验里,一个更加立体的乾隆形象被呈现在观众面前,他的审美没有那么“农家乐”。这就是对市场、对观众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通过多元化的文物展示方式,让人们了解到历史的每一个侧面,从而堆砌更贴近真实的历史人物形象。
排除其他一切影响深远长久的意义,各种VR体验对故宫来说是更好的宣传。这些年来,故宫博物院通过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以及各项高新科技,使国家宝藏“活”起来,一改紫禁城过去的“高冷人设”。在没有损坏历史文物严肃性的情况下,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故宫参观。
这也有了显著的效果,目前故宫网站的点击量每天在100万人次以上,仅仅“故宫博物院”这一个官方微博就有565万粉丝。这毫无疑问显示着故宫在文创和数字化上所做的努力,影响并改变了普通人对故宫的看法。
尤其是对网民和故宫“云铁粉”来说,故宫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教科书上的文字,每一个人去故宫都有可以寻找的东西,有人去找能压中球赛结果的“御猫”白点儿,有人去找钟表修复师王津老师,有人去看看“雍正洗脚”原画……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深知这一点,近年来也在一直推进故宫数字化的进程。
新的VR纪录片还送给了日本首相安倍,对安倍的反应,单院长是这样说的:
出于对文物的保护,故宫博物院规定,展出之后的展品要三年后才能再次展出。单霁翔说,照这种速度,故宫全部的156000件藏品全部展出要913年。所以故宫数字化,是希望这些展品在没有展出的时候,让观众也能体验和感受故宫的魅力。
对于故宫一直以来的努力,作为看客的87君,心里带着喜爱和钦佩,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
这是故宫整个团队这些年来所做的一切努力的最终目的,希望大家走进故宫,不再是到此一游,而是带着自己的理解,带着向往,带着感情,真正的理解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