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圈和时尚圈本质上没啥区别,每年都有新的口味。现在炙手可热的当红炸子鸡有 AR,有人工智能,有区块链,以及这些东西衍生出来的林林总总,打扮得婀娜招展,被人们追捧。而 VR,仿佛已然残花败柳,风华不再。
是呀。GDC 上参展的团队已然换了一波,16年还热热闹闹的 SVVR 在17年已然成了标准的人烟稀少的行业聚会,一个又一个邀请参加 VR 展会的电话已经转成了人工智能的主题。各家公司都在“开源节流”。至于那些尸骨未寒的公司,更加不知道已经有多少了。
不过,浮华褪去后,能留下的都是在干事儿的。或者说,这是在 VR 爆发之前,“闷声发大财”的时间段。对于笃信 VR 未来的人们,这是最好的时候。
自然地,这次 VR 复兴的挑起者 Oculus,也不断地在加大马力继续搭建基础设施。而这个阶段他们最大的任务,就是去拼命增加 VR 的 Accessibility,让更多的人,以更低的价格和使用成本、更简单方便的方式来得到一个完整良好的 VR 体验。而这,就是 Oculus Go。
2017年任天堂的 Switch 是今年最大的黑马之一。除去马里奥、塞尔达等众多超级 IP 的光芒,其硬件最大的特点在于其“无缝连接性”,也就是 Accessibility。你可以看到大家谈及 Switch 的时候,都是“在电视机前玩着玩着,要出门了随手拿起就走”的奇妙体验。这种看似我们早已“拥有”的微妙体验,实际上才刚刚被 Wii U 的完全体 Switch 所实现,也是其成功的一大关键。
而 Oculus,显然就是想把这种体验,带到 VR 中来。
200美金的价格,是 John Carmack 在 Oculus Connect 4 上演讲中所说的“魔法价格”,同时也是一个可以送礼送给他人的合适价格。当然,对于品质的极高追求,也只有和对供应链和成本控制有极高经验的小米才搞得定,何况 Oculus 的现任 CEO Hugo 就是之前小米的高级副总裁。
高通的发布会上,小米生态链和探索实验室负责人唐沐发言言简意赅,基本上就是“大家好,我们和 Oculus 联合发布了一款产品,谢谢大家,再见”,真是利索。这次发布只是宣布了合作,没有关于产品的信息,更没有 Vive 那边那样各种体验,更像是预热而已。
现在的小米,手握着目前最高水平的底层优化 SDK,已经有了打造一个不错的 VR 生态环境的条件。其它手机厂商做出品质上相当的产品,至少是等到 Daydream 一体机 + 双手 6DOF 手柄方案的时候;至于那些野鸡厂商,目前看到的还没有人搞定基础的延迟、畸变等问题;6DOF 头显不配 6DOF 手柄又基本没啥意义,所以不是简单的头显自身 Inside-out 就完了,必须同时识别手柄,加大了一体式的技术实现难度。所以对于小米来说,以当下方式进军 VR 还是不错的,不过关键在于他们能否对 VR 有足够持续的投入,否则虽夺先机后续无力在科技界实在是太常见之事。如果不能在这个关键的时间窗口内在 VR 领域内真正占据一席之地,纯卖硬件的话这个压着成本卖的产品基本上是一定费力不讨好,于人做嫁衣的。
对于 VR 整个行业来说,相较貌似更夺人眼球的 Vive Pro,Oculus Go 和小米 VR 一体机是个更好的消息。前者主要让已经了解 VR 的人升级换代;而后者才能真正扩大生态圈,让普通人以最低的付出得到 VR 最基础的良好体验。而这样,内容开发者才能有新的顾客,生态才能转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