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工智能遇上电影制作,福兮?祸兮?

2017-11-17 08:39:44来源:麦逗VR


“一个算法可以写出巴赫风格的乐章,这是巴赫创造了巴赫,机器只是模拟学习了巴赫。”

2017年11月16日,由北京电影学院与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共同发起并主办的国际影像科技盛会——ICEVE2017北京国际先进影像大会暨展览会在北京电影学院标准放映厅开幕。

无我VR 聚合新闻

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陈宝权就“人工智能为电影工业带来了什么”主持了主题小组论坛。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科技委员会委员童欣、罗彻斯特理工学院动画专业主任 Stephanie Maxwell、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李文新,和柠萌数码CEO韩雷参与了讨论。

陈宝权打趣道,这次的论阵容既有技术大咖,也有艺术导师,是一次技术和艺术的大碰撞。

Stephanie告诉我们,她是一个电影制作人,有25年的教书经验,学生有一半来自中国。学校以科研为中心,不仅做艺术方面的教学,也在结合科技进行新的探索,包括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混合现实等。

“我们喜欢探索未知,不断进行新的尝试。”Stephanie表示,学校的动画中心在寻求新的讲故事形式,这种转换很困难,但依然要跨出舒适区,尝试新的技术领域。

韩雷表示,他早年在美国留学,从事动画电影,2013年回国参与动画电影制作,去年和柠萌影业合作成立了柠萌数码,主要关注动画电影制作。

随后,陈宝权邀请现场观众提问,参与讨论。

AI是否会取代人类?

随着AI的发展,工作也会被取代,是否会担心自己会变成机器人?

对此,李文新表示,他自己肯定不担心,他的主要工作是在实验室里研究AI,机器人虽然在进化,但人类也在进化,如果人们一成不变则会被取代,不断学习则不用担心这个问题。

Stephanie Maxwell却认为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她认为,人类是否会与机器人产生情感,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问题,答案也是因人而异的。

韩雷坦言,称自己并不担心会变成机器人,而是担心人会更加像机器人。在他看来,机器人给人类做劳动型的工作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这样,人类就有精力去做一些创造性的工作。在影视制作领域,基于经验的方式可以被AI改变,随着谷歌阿尔法狗的发展,AI参与创作更加可能,等到技术持续发展,需要重新思考AI和影视的关系。

“我担心自己看不到AI取代人类的时代。” 童欣表示,随着AI的发展,人类会越来越两极化,一部分人完全被取代,所有的时间用于娱乐,另一部分人则不会被取代,更加适应智能化时代。她并不赞同这个观点,她觉得至少在所处的这个时代,人类不会被AI取代。

“人类要重新面对人工智能和影视的关系,对于AI影视创作,目前并不是一个闭环,从技术上讲,未来肯定会有突破性的技术发展,但现在我们要拥抱AI。”陈宝权认为,人类的思维是天马行空的,有些电影甚至需要构思十年,机器是做不到的,AI取代人类还非常遥远,现在这个阶段,我们要拥抱而不是害怕AI。

艺术和创造能被AI取代吗?

或许现在最可怕的不是机器像人,而是人像机器。继AlphaGo大战李世石后,还有什么是AI取代不了的吗?技术的东西或许可由机器人来代替,那么艺术的、创造性的东西呢?

“AlphaGo的胜利使我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学围棋,而是花时间学软件。” 李文新认为, AI的出现使得一部分工作被取代,而受伤害的程度往往取决于这些人有多专业,和有多热爱。在她看来,从整个人类的角度来说,年轻人不会被AI打败,因为年轻人会掌握新的技能。

在韩雷看来,若从人类的角度来说,这是不确定的。但从单个人的角度来看,他并不担心机器能超越人类。“围棋、国际象棋早被打败了,但仍有人玩,因为人们从中得到的情绪体验远远超越学到的技术。”

在童欣看来,艺术和创造是最难被AI取代的。“一个算法可以写出巴赫风格的乐章,这是巴赫创造了巴赫,机器只是模拟学习了巴赫。” 在他看来,一个人往往会被情感打动,却很难被形式所打动。

AI对下一代人的教育有何影响?

AI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在阿尔法狗战胜围棋冠军之后,很多家长表示不会让孩子学习围棋了,我在想人类利用AI是否是为了一个结果,还是为了过程中的自我训练?AI工具对下一代会有什么影响?

在李文新看来,身为家长的他,即使在阿尔法狗出现之前,他也会选择让孩子学习软件制作,而不是学习围棋。随着时代的变化,人类也需要面对这种变化,家长要做出选择取舍。而他更关注未来的发展,所以也会不断的接触一些新鲜事物。

Stephanie Maxwell表示,由于当下的科技时代,使学生渐渐疏远了传统的记录方式,对于生活,他们也总是只看现状,而不关注过去。从她自身来看,她更希望她的学生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科技与生活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是AI服从于我们还是我们服从于AI,还是更多的让AI自由发展?”,同时,她也会实时的提醒学生不要单纯的去模仿,要带入自己的思考和情感去看待一件事情。

在韩雷看来,在摄影技术出现之前,油画是很重要的艺术,但摄影技术出现之后,将绘画引向了更多的方向,出现了印象派等风格画法。与此类似,他希望AI的发展能够刺激人类的发展。

AI这阵风来了,我什么时候冲进去?

论坛上,一位学习电影技术的学生认为,在电影制作领域,大家往往把人力、物力、财力放在IP,发行、宣传等上面。身为电影技术人,他很想做些事情,但大环境似乎在说,技术并不是很重要的环节。现在,人工智能这阵风来了,能带来转机吗?

童欣坦言,做电影技术的我们,本身就是“服务人员”。技术在电影制作环节中起支撑作用,但不是决定性作用。不过,这并不代表技术人员就是没用的。童欣告诉他,“你问什么时候进入人工智能这个领域?现在!机会大吗?很大!”

AI会取代什么?在影视制作的具体流程中,AI能够做出哪些帮助?

韩雷认为,在剪辑领域,AI可以帮助剪辑,因为剪辑是一项比较程式化,并且非常耗时的工作。在动画制作领域,人数最多的是灯光和动画师,这两个工种可以得到AI的帮助,但并不是取代,不过AI倒是可以缩减人力。他表示,基于深度学习,灯光效果和动画效果在技术流程上很容易得到AI的帮助。在工作中也在思考,剧本创作,制作人的部分工作也在被AI改变。

那AI会不会在影像美学上有所突破?

“传统的绘制讲究真实感,另一种绘制讲究风格感。” 陈宝权认为,AI谈不上有多大的创新,目前的AI都是人类输入一些参数数据来进行控制,艺术性的突破并不大,但是,AI却可以省去一部分制作步骤,至于它会不会刺激艺术家的灵感,这个还不得而知。不过,AI至少可以作为一种工具,它是否会在风格和类型上有所突破,还需要看未来的技术的发展来决定。

论坛最后,陈保全表示,技术发展的趋势不要往回看,而要看现在、看未来。童欣认为,在谈到AI和影视制作时,我们往往高估了三到五年内能做的事情,低估了未来的可能性。李文新也透露,未来会在北大开设软件编程课,无论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都需要学习AI技术。

“当人工智能遇上电影制作,这次的对话是开始,未来高精尖创新中心是平台。”陈宝权表示,未来技术和艺术将深度合作,不断交流,希望大家一起来探索。

更多ICEVE 2017大会信息,请关注87870专题报道。

新闻媒体更多>>
  • VR网
  • Yivian
  • 青亭网
  • 麦逗VR
  • VR陀螺
  • 魔多VR